刚愎自用:关羽并非圣人
2020-07-17 17:33:49
  • 0
  • 0
  • 4

              刚愎自用:关羽并非圣人  


                文 / 任善炯


【笔者按语:本文是一篇旧文,写于2009年7月,随即发表在多家网络媒体和纸媒。最近,笔者因为有感于荆州的文化现状,再次撰写了《执政荆州的官员为何敬关羽、轻屈原?》,相隔十余年之后,以同一话题,撰文论事,颇有感慨,自然想了这篇旧文。现将当年凤凰网上刊载的本文重新发出。并附上网址 http://blog.ifeng.com/article/2951728.html,留此存照吧。

我们熟知的三国英雄关羽,乃并州河东解县(今山西省运城市)人。在与刘备、张飞举行“桃园三结义”之前,他因为在家乡犯下命案,为了躲避官府的缉拿,遂逃亡河北涿郡,混迹江湖,按照今天的说法,关羽属于身负血债的亡命之徒,该网上追逃。但其自幼习武,而且武艺超群,勇冠三军、万人莫敌……这些都说明他具备四肢发达、思维简单、性格暴戾、好霸逞强的亡命之徒的特点。但是关羽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亡命之徒,最重要区别于张飞、许褚等人的,据说他还能深夜潜心研读《春秋》。

最近,因为当今某些地方政府为了某种利益,祭起了举办“关公文化节”或“祭拜关公”的大旗,大肆张扬圣人关羽,宣扬秉承关公文化精神,促进当地的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因笔者在多年前曾研读过陈寿的《三国志》,因而最近也有幸被邀请参加此类文化活动。但如今地方政府部门不仅倾情宣扬关羽,还赋予他现代政治文化精神,让这位差不多远在两千年前的关羽,也参与到当今的“两型社会”建设中来发挥余热,实在让人要刮目相看这位古人“关圣人”,因而笔者也就不得不重新审视一下关羽的史料记载。

检索之下,颇让人有点啼笑皆非。因为关羽之所以成为后世历代统治者尊崇并敕封为“关圣”的原因,除了关羽有在军中大帐内夤夜挑灯读《春秋》的形象,奠定他作为圣人地位的功绩,当然是他身陷曹营,心在汉室的忠贞不二;以及他护送兄嫂——义结金兰而结拜的大哥刘备之妻回归,一路过关斩将,“千里走单骑”,其忠勇之举,广为后世传诵;再者,当是他在赤壁大战的华容道上,不顾两军决战的生死大局,为了报答曹操在将他与义兄刘备之妻羁押为人质期间的礼遇之恩,毅然将已临死境的败军之将曹操释放,开启了以忠义报恩为上而漠视政治原则与军规军令的先河。关羽的这种“忠义”,都是对私人利益攸关的感恩,恰恰与社会政治和民生疾苦没有半点关系。

这种忠贞、忠勇和忠义的经典故事,为关羽搭建了成为先圣的神坛。作为人生一世的自然人,关羽的这种率性而为、我行我素的性格,也许是无可挑剔的。但是,作为社会人,特别是当他的行为方式能够生杀予夺他人,左右社会局势,影响权利政治的时候,恐怕就随时能阻碍社会正义与历史潮流的发展,贻害无穷。

研究评说三国时代人物,包括关羽,就不得不提到《三国志》作者陈寿。《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它的作者陈寿(公元233—297年),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是三国同时代人,蜀国灭亡时他已经三十一岁,后归属于晋臣。他所修的《三国志》在当时属于现代史,很多事是他亲身经历、耳闻目见的,资料比较真切翔实。《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一起被后世史学家尊称为“中华史学名著前四史”,历代史学家对《三国志》都有着极高的评价。因此,陈寿对关羽的记载应该是最真实可信的,也是权威的。

《三国志》作者陈寿以史家的冷峻秉笔直书,他在论及关羽与张飞时,给关羽以严厉的解剖论评:“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当然,陈寿还说:“羽善待士卒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这也是关羽虽然可以居高位而体恤下属,却恃强斗狠、傲视同侪、不能包容他人或厚待俊才,以自我之强而堵塞言路、恣意而为,最后导致人生悲剧的根源。

刚愎自用,是关羽的性格中与世人迥异的特征。尽管当时的人或者后世的人,都认为他的忠义勇武比张飞那种一般意义上的匹夫之勇高出一个档次。但都无法否认关羽的确存在的“刚而自矜”的性格诟病。其重要的史实犹如铁案,丝毫改变不了这位被后人赞美为“武圣人”的关羽的性格悲剧。

建安十七年,诸葛亮辅佐刘备,带张飞、赵云等一干猛将和谋士,挺进西川之时,对作为刘备争雄天下的发迹之地的荆州,却不知任命谁来镇守。诸葛亮当时似乎也找不到更适合的人选。因为当时的情况是在赤壁之战后,刘备所率荆州兵力中的劲旅,当数关羽麾下直接指挥的精甲水军万人,以及荆州所辖的江夏刘崎的部卒约莫万人。这支原本属于刘表手下精锐的荆州水军,当可称为关羽镇守荆州的主力军。在反复掂量之后,诸葛亮最后才很不放心地把荆州交给关羽,临行前,这位智慧而谨慎的诸葛先生还对关羽叮嘱再三,留下至关重要的治守荆州之策:“东和孙权,北拒曹操”。因为在诸葛亮决心辅佐刘备统一天下、匡扶汉室的全盘战局中,关羽只要镇守荆州而不乱,保持蜀汉后方的稳定,就是对他与刘备商定的“隆中战略计划”最大的胜算筹码。所以诸葛亮要求关羽在荆州实施军事防守的同时,以防为主,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可命关羽这位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直取曹魏的大本营许昌,最后赢得天下。

但是,由于关羽自恃勇武,刚愎自用的性格弱点,他在镇守荆州的十年中,严重违背了诸葛亮规定的“八字方针”,屡屡兴兵出击,既破坏了“东和孙权”的稳定格局,也造成军事上的兵力分散、首尾难顾,未能有效地“北拒曹操”,最后落得个腹背受敌,北败于樊城,南丢失荆州,兵败逃亡,于麦城途中被擒。可怜这位盖世英雄,无人为他施舍忠义仁爱相救,不仅军前处决斩首,死后还留下身首异处的千古悲剧。

除了“亡命”这一性格特点,关羽的另一特点是量小,不能容人。最早是刘备得孔明之后,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君勿复言”。羽、飞乃止。如果说当时关羽瞧不起才二十出头、初出茅庐的小子孔明还是正常的话,那么后来要与马孟起单挑就太不识大体、太自负、太不能容人了。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在夺取益州过程中,收降了马超。待刘备自领益州牧后,便拜马超为平西将军。当时还在镇守荆州的关羽,心中大为不满。主要原因是关羽与马超并非旧友,又闻说马超勇武,心中不服,便写信给诸葛亮,问:“超人才可比谁类”?诸葛亮知其意,写了一封回信,让费禕带给关羽。信中说:“孟起(马超字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黥布即英布)、彭(彭越)之徒,当与翼德(张飞字翼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三国志•蜀书•关羽传》)。说来还是诸葛先生了解关羽刚愎自用,喜好吹捧的特点,便特意挑出关羽经常“须髯飘美,尤为自赏”的喜好说事。所以诸葛亮不仅尊称他为美髯公,而且还说这个马超怎么能和美髯公来相比呢。关羽得诸葛亮书信后,心情大悦,把这封纯属于私家的书信,竟然拿给门下的宾客传看,满足自己心理上压倒马超的虚荣。

从这里,可以看出关羽完全是个争勇斗狠的一介武夫,不识大体。诸葛亮的这封信虽然缓解了暂时的矛盾,但是助长了关羽的骄、傲之气。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老将黄忠上阵,勇斩曹军名将夏侯渊,因功升为征西将军。同年刘备进位汉中王,任命关羽为前将军,黄忠为后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加之有战功非凡的赵云,合称为刘备麾下的五虎上将。这种本应皆大欢喜的事情,连刘备也没想到会惹出麻烦。倒是诸葛亮预测到了它的严重后果,便悄悄地对刘备说:“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刘备说:“吾自当解之”(《三国志•蜀书•黄忠传》)。并派益州前部司马费禕去给关羽送印绶。果然、关羽知道大哥刘备将黄忠列为“五虎上将”,竟勃然大怒:“大丈夫誓不与老卒为伍!”执意不肯受拜。此时关羽针对的并非是黄忠,矛头指向的已经是他的主公大哥刘备了。

此次多亏了费禕的巧言善解,他劝慰关羽说:“夫立王业者,所用非一。昔萧(萧何)、曹(曹参)与高祖(刘邦)少小亲旧,而陈(陈平)、韩(韩信)亡命后主,论其班列,韩最居上,未闻萧、曹以此为怨。今以一时之功隆崇于汉升,然意之轻重,宁当与君侯齐乎?且王与君侯臂犹一体,同休等戚,祸福共之,愚以为君侯不宜计官号之高下、爵禄之多少为意也。仆一介之使,衔命之人,君侯不受拜,如是便还,但相为惜此举动,恐有后悔耳”(《三国志•蜀书•费诗传》)经过费禕这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说服,关羽才有所感悟,遂拜受印绶。不然,关羽的抵触情绪如此难以控制,罔顾服从同心争天下的大局,无视蜀汉政权利益,不知道他还会做出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倘若如此,那他的主公大哥刘备真不知道如何下台阶了!

量浅,胸无城府也是关羽性格中的一大致命伤。比起曹魏名将司马懿能坦然受妇人衣服之辱,则关羽的心理素质与政治胸襟则羸弱狭小,甚至比一般市井草民还要逊色。东吴国君孙权给儿子求婚于关羽,欲娶关羽之女。从婚姻是政治的联姻这个角度来衡量,应该是“东和孙权”的极佳选择。不仅婚姻门当户对,而且结盟孙吴,对稳定荆州局势,吴蜀联合共同抗衡北方的曹魏,是关乎蜀汉匡扶汉室的大局所需。即便是关羽不愿意将爱女嫁给孙权之子,也可以婉言谢绝,不伤大体。可关羽竟然拍案大怒道:“吾虎女安肯嫁汝犬子乎!”

关羽就用这样伤人的话,骂走了孙权的求婚特使,将荆州与东吴的外交合作关系破坏殆尽,让素有称雄天下之志的黄发碧眼儿孙权,从此对关羽深恨之。后关羽兵围樊城,与曹军大战,欲请孙权出兵相助。孙权毫不犹豫地便给关羽以报复,敕令吴兵概莫速进,只一旁坐山观虎斗,趁机图谋夺取荆州。还是这个关羽,在听到孙权不愿出兵相助的报告后,又极其愤怒地辱骂孙权道:“貉子敢尔,如使樊城拔,吾不能灭汝邪!”“貉子”乃一丘之貉的卑小之兽,无疑是对江东人极大的侮辱。尤其是关羽还露骨的表示樊城罢兵后,他将拔师伐吴。那孙权不在关羽率荆州之兵“北拒曹操”的时候兴兵偷袭荆州后方,那才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了。

谁能设想能解读《春秋》的关羽的胸怀,竟然如此卑微狭小?竟然毫无大局观念?他还能称雄三分天下的征战沙场,还能镇守荆州万无一失吗?而接下来的便是东吴有勇有谋的青年将军陆逊,巧施诡计,将一封别有用心的奉承信送达关羽,那些溢美之词让关羽心花怒放。竟然毫无敌情观念地撤去荆州后方防吴偷袭的重兵,终于招来吴兵偷袭荆州成功。征战天下无敌手的关羽,终于招致兵败麦城的杀身之祸。

仔细审读关羽军帐之中挑灯读《春秋》的情景,不由得让人觉得多少有些“作秀”成分。关羽不是文人,也没有研究注释过《春秋》,让他身披铠甲挑灯夜读《春秋》为了什么?大概没人能为他自圆其说。尽管后人将这一情景无限放大,遂使关羽成为忠义仁勇的典范,进而被历代帝王需要臣下们对自己唯唯诺诺的忠君明义、肝脑涂地,遂即将关羽赐封为“关圣”,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但检索关羽的伟业败绩,我们似乎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武圣人”关羽只是一个思想肤浅、胸襟狭小、缺乏谋略的一介武夫。如此而已,呜呼!

由于关羽的恃强自负与刚愎自用,终于招致铁打的荆州被吴下阿蒙轻兵偷袭成功。关羽大意失荆州后,甚至被了砍头,身首异处,命运极为悲惨。其刚愎自用的性格,这不仅断送了关羽自己的性命,更为重要的是,他还断送了诸葛亮的整个图谋中原、匡扶汉室的战略计划。因此,由于关羽个人恃强无谋的性格弱点,与不懂运筹帷幄的匹夫之见,使蜀汉王朝北进中原,图谋一统的恢弘战略计划全盘皆输,使得诸葛孔明匡扶汉室的战略计划成为虚话,“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一介武夫关羽,唯令后人痛惜!而今人再拜关羽为圣人,甚至让包括荆州市在内的一些地方政府也轰轰烈烈地祭起膜拜圣人关羽的大旗,的确有点不可思议。如果说荆州需要树立一个文化符号来点亮形象,那么,荆州放着屈原、庄王、樊姬、卞和等历史正面定论的、具有传世美誉的、取得成功业绩的历史人物不用,却去祭拜被砍了头的最失败的关羽,甚至穿凿附会地将关羽命名为荆州市第一任市长,真令人汗颜!(顺便戏说一句:如今的几任荆州市市长要是在祭拜关圣人时,想想第一任市长的命运和下场,不知道心里犯不犯怵),如是举措是要借古鉴今地要当今民众学习关羽的忠义仁勇,都唯唯诺诺地臣服于执政的官员,好听使唤呢?还是要时下的青年人恃强斗狠“该出手时就出手”,闹个地方不得安宁?抑或是要在建设和谐社会时拜求关羽的神灵,强力守护那些贪腐官员自己来路不明、得之不易的财产?笔者思索再三,竟然不知这些主政地方政府的官员们此举意欲何为!

                                         2009年7月19日 于武昌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